<body>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(object, attribute, val) { if(window.addEventListener) {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load', function(){ object[attribute] = val; }, false); } else { window.attachEvent('onload', function(){ object[attribute] = val; }); } } </script> <div id="navbar-iframe-container"></div> 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 src="https://apis.google.com/js/platform.js"></script> 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 gapi.load("gapi.iframes:gapi.iframes.style.bubble", function() { if (gapi.iframes && gapi.iframes.getContext) { gapi.iframes.getContext().openChild({ url: 'https://www.blogger.com/navbar/37963817?origin\x3dhttp://cyjoyce.blogspot.com', where: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navbar-iframe-container"), id: "navbar-iframe" }); } }); </script>

Monday, 24 August 2009

「香港」

總是覺得,2000年前後的五年 (即1995-2005)這段時間裏的香港,特別美。

那個時候,許是受了「回歸」(我堅持這是:「中共政權收回香港」,而非香港主動「回歸」)刺激,香港人較自覺會被大陸文化「同化」的危機;香港自家文化的發展好像突然加速開turbo,更發展出一套比文化更有組織一點的「美學」;這套美學,帶點優皮成份,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極緻,看著從這一套美學延伸出來之物,大家都會很有親切感 - 至少我有。

那段時間的香港電影,好像特別好看;《神經俠侶》、《公主復仇記》、《小親親》、《忘不了》、《男上女下》、《金雞》、《玻璃之城》、《新紮師妹》....因為電影裏的香港,是屬於我的香港;當中我最喜歡的是《十二夜》,描述香港男女的情感關係之餘,亦不忘從不同的地方展視香港當時的社會面貌,更是將那一套「香港美學」,發揮至極緻。

流行曲好像也特別的好;個人認為陳奕迅最精彩的一隻大碟,"The ease ride",也是那時期的作品。

許是在2000-2005年期間,我的生活圈主要在港島區的關係?沒錯,我當時的生活也受了那點點優皮的影響,看起這些電影、聽起這些音樂,也格外親切;但這幾年香港的確變了。

香港多了很多自由行;想有一天上街不用遇上操上普通話大聲叫嚷,甚至蹲坐在「休息」的大陸人,恐怕只能去club house;香港似乎愈來愈不屬於我了。

當年2002,沒有自由行,大陸人還沒那麼泛濫的時候,那時的香港街道,走得很自在。俱往矣。

更可怕的是,自由行不單單侵佔街道,更入侵我們的文化;2005年前所見的「香港美學」,已經愈來愈疲弱;有導演仍企圖力挽狂瀾,想延續這套「香港美學」,如葉念琛,但已是有形無實,有心無力;電影裏的「香港」,作為故事的時代背景,愈來愈虛無而不真實,絲毫不能讓人有親切之感 - 忽然間,港產電影都變得沒那麼好看。

最近拿著免費票看《大內密探零零狗》,更教人心寒 - 胡鬧無聊還是其次;更可怕的,是其笑位明顯大陸化,拿著十多年前的《腦筋急轉彎》作笑料,只有大陸人才會笑;以前港產片是以本地觀眾口味為先,怎地現在竟為了大陸票房而犧牲本地觀眾口味?香港文化淪落而此,實在不勝唏噓。

也許我得接受「香港已被大陸同化」的現實,但我絕對不喜歡這樣;我唯有不斷地重看那幾年間的電影、電視,甚至音樂錄影帶,重溫那個,曾經屬於我的,「香港」。

Labels: ,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Happy Idiot by Joyce Chiang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3.0 Unported License